在當今社會,随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污水處理作為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寒假期間,我院向淨出發實踐隊積極投身社會實踐,聚焦污水處理技術領域,開展了一場兼具深度與廣度的調查與知識宣傳活動,為環保事業添磚加瓦,緻力于讓綠色理念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
實踐隊深入各自家鄉,從水源、處理方式、宣傳情況等方面展開調查,開展了30餘次實地調研。通過對多家污水處理廠的實地觀察和數據收集,隊員們發現,在本地污水處理領域,傳統活性污泥法憑借其技術成熟、成本相對較低等優勢,依舊占據主導地位。然而,随着環保标準的日益嚴格和人們對水資源循環利用的更高要求,膜生物反應器技術和生物脫氮除磷技術等新型工藝也在逐步推廣應用。不過,調查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部分小型污水處理廠由于資金有限,設備老化嚴重,一些關鍵設備運行時間長達十餘年,故障頻發,導緻處理效率低下,難以達到最新的環保排放标準。而且,技術更新緩慢也制約着這些小型污水處理廠的發展,新技術的引入和應用面臨重重困難。
在調研訪談中,實踐隊發現普通民衆對污水處理并不重視,對相關基礎知識的掌握也十分欠缺。對此,實踐隊主動學習與污水處理相關的知識,團隊成員對自己所在地區的縣鄉鎮居民展開宣傳教育,并制作了小型科普遊戲讓大家更加深入了解污水處理方式、實踐污水處理方式。課後,有群衆表示:“自己以前一直覺得污水處理與自己沒有什麼關系,但聽志願者們這麼一說,我才知道,污水處理是大家的事情。從今天起,我們也要做好自己的污水處理,為保護綠水青山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同時在宣傳過程中,實踐隊員也表示:“這一趟調研,讓我對課本上學到的專業知識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關乎環境和民生的關鍵技術。”
針對調研結果,實踐隊認為,在未來我國,污水處理行業将繼續朝着高效、節能、環保的方向發展。一方面要搭建污水處理廠與科研機構交流合作平台,鼓勵企業參與科研項目,共同攻克技術難題;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對小型污水處理廠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給予資金補貼。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加強對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的監管,确保污水處理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普及的力度,在中小學課程中增設環保知識模塊,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形式,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社區定期組織環保培訓講座,邀請專家為居民講解環保知識。
通過本次調研與宣傳活動,實踐隊成員收獲頗豐,不僅深度掌握了污水處理技術現狀,也為後續環保實踐活動積累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