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會實踐 | 暑期支教的實踐續篇:探尋當前鄉村教育現狀與學生素質成因

發布者:3044永利集团發布時間:2025-02-07浏覽次數:392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鄉村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動鄉村振興、促進社會公平具有關鍵作用。然而,受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鄉村教育長期面臨諸多困境。為了更深入地探尋鄉村教育的真實情況以及學生素質的成因,《當前鄉村教育現狀與學生素質形成原因調查》這一寒假“返家鄉”社會實踐調研課題應運而生,我院化愛前行實踐隊從1月17日起在各自家鄉所在地開展為期半個月的調研實踐。


 “這群小朋友和我當時這麼大的時候差别很大,很多問題都是我們來之前沒有預料到的”,這是參加完暑期支教活動後很多支教學生的真實反映。在支教課堂上,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望與教學資源的匮乏形成鮮明對比;與家長的交流中,也深刻體會到家庭教育在鄉村教育中的缺失以及家長對優質教育的期盼。本調研就以此為背景和切入口。

本次調研以鄉鎮及以下級别的小學、初中為研究對象,實踐隊首先通過查閱相關政策文件、學術論文、統計數據等,為調研提供理論支持和背景參考,從而設計出更為科學合理的問卷。問卷内容涵蓋調查對象基本信息、對鄉村學生學業成績、品德行為、實踐能力、心理素質等素質方面的評價,以及對鄉村教育中家庭、學校、社會等影響因素的看法和相關改進建議。面向學生的監護人、學生的哥哥姐姐、中小學教師、支教學生等群體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部分學生通過回訪母校等方式,深入課堂,觀察教學過程并記錄教學細節。經過全體實踐隊員的共同努力,共收集到5184份有效問卷和163份訪談記錄。

從調研結果來看,當前鄉村學校學生素質整體良好,他們樂觀向上,充滿朝氣,具備這個年齡段孩子應有的特征;但因各方面的原因導緻學生的綜合素質存在一定的分化和差距。具體來看,學業成績呈分化态勢,近半數受訪者認為鄉村學生成績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學科表現各有優劣,認為學生英語學科相對薄弱的占比最高,達63.04%,這與鄉村地區英語教學資源相對匮乏、英語學習環境不佳等因素有關;品德表現總體良好但仍有提升空間,超過三分之二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學生基本具備并能夠踐行誠實守信、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實踐能力有待增強,超過六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學生能熟練完成或基本能應對常見實踐任務;心理健康問題需關注,學生面臨學習壓力、家庭環境變化、社交困惑等現實問題,而鄉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稀缺,調查中僅14.8%的受訪者認為學生心理健康,基本沒有心理異常;身體素質參差不齊,僅一半左右的受訪者認為學生身體素質很好,能夠經常參加體育;校園關系總體和諧但存在部分問題,大部分學生與同學、老師相處較為和諧,但存在學生之間的矛盾沖突處理不當、師生溝通不暢等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影響學生素質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家庭因素影響顯著,單親家庭、留守家庭的學生在情感支持、學習監督等方面相對缺失,影響學習積極性和成績;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存在不足,無法及時了解和解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二是學校因素制約發展,師資的缺乏、學校硬件條件差是困擾鄉村學校的共性問題;過度側重主科教學,忽視了學生在藝術、體育、科學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多數教師更注重知識傳授,忽視了思想品德教育,也未充分考慮學生接受程度。三是社會因素利弊共存,短視頻、手機遊戲等學生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影響較大,網絡“爛梗”、低俗内容成為很多學生的口頭語;鄉村地區文化傳統對學生價值觀塑造在現代社會沖擊下其作用有所減弱;傳統的重視讀書、鄰裡互助等文化觀念在部分鄉村地區逐漸淡化,導緻學生在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缺乏環境氛圍的塑造。

針對這些問題,受訪者和實踐隊成員也給出了自己的一系列建議,歸納起來主要有:一是優化課程設置,增加實踐課程比重,開齊開足各類課程,融入鄉村特色内容;二是提升教師素養,定期組織教師培訓,建立教師激勵機制,提升鄉村教師待遇,吸引并留住優秀教師,穩定教師隊伍;三是加強家校協同,提升家長教育觀念,完善家校溝通機制,建立多種溝通渠道;四是豐富學生活動,增設藝術、體育、科技等特色課程,積極組織各類課外活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并進行幹預;五是合理引導新媒體使用,學校和家庭應共同引導學生正确使用短視頻、手機遊戲等新媒體,培養學生正确的網絡價值觀。

此次“返家鄉”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們對鄉村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表示,将把調研中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成詳細報告,為改善鄉村教育現狀建言獻策。同時,未來也會持續關注鄉村教育,通過假期支教、線上輔導等方式,為鄉村孩子的成長貢獻更多力量。


© CopyRight 3044永利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黃石市磁湖路11号 電話:0714-6515602 郵編:435002